

震惊!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证券股票怎么样,迎来的首单“破冰”,竟然是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禾元生物”),简直是令人大跌眼镜。这家连续5年累计巨亏超过6.67亿元,从未实现盈利,十几年如一日打着“稻米造血”的旗号的竟在今年7月迎来上会审核。
然而,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禾元生物招股书披露,公司所有的药品均处于研发阶段,尚无获批上市的药品,但其核心产品——HY1001已完成国内III期临床研究,尚未获批上市。
而到底什么是“稻米造血”呢?所谓的“稻米造血”实际是一种基因改造、转基因技术。具体来说,它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编码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基因插入水稻基因组,使水稻能够表达并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rHSA)。这一过程涉及对水稻基因组的定向改造,属于典型的转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 GM)技术。目前,“稻米造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实现获批上市,也未实现商业化。
此外,由于“稻米造血”属于基因改造技术,非常容易引发伦理争议。比如,转基因水稻若在种植过程中发生基因漂移(即外源基因通过花粉传播到非转基因水稻或野生植物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一旦管理不善,极有可能引发基因污染或生态失衡。
而“稻米造血”这种植物源蛋白是否会引发免疫反应、过敏或其他未知副作用。但可以想象,人类是动物,而稻米是植物,两者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双方的基因完全不同,植物源蛋白注入到人体中,是否会产生某种恶性后果?
“稻米造血”实际属于基因改造技术 易陷入伦理争议
在中国,转基因技术是一个颇为敏感话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议较大。尽管“稻米造血”技术用于医药而非食品,其伦理争议依然是不小的。
目前,中国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了解有限,甚至连杂交水稻都受到攻击,但杂交水稻并不是转基因,它是靠着不断地杂交,“自然选择”来实现择优的,而转基因则完全不同,比如所谓的“稻米造血”就是把人的基因,转到水稻的基因上,这完全是在乱来,属于基因改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的重视,这极有可能导致公众对“稻米造血”这种所谓的基因改造技术的抵触情绪。
禾元生物成立于2006年,主打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HY1001)的研发与产业化,就是一种基因改造和转基因的技术。而过去10多年,禾元生物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地炒作“稻米造血”,鼓吹这种所谓的“颠覆式创新”,实际上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实现产品的安全性验证,没有通过医药部门的监管审批,没有做完完整的临床试验。
禾元生物的所谓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改造技术让水稻胚乳高效表达人血清白蛋白、进行提取并纯化)从2008年到2025年屡次在新闻里高调出场,相关研究人员2015年就申请了生物药、拖了10年仍未上市销售,禾元生物两次尝试在科创板IPO上市均失败。
“我认为禾元生物这种转基因技术在今后五年内的应用前景充其量是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作为药物和制药原料在市场上赚取利润、吸引投资来解决禾元生物连年亏损的问题,这有可能继续失败并导致该公司破产。”有医药行业专业人士表示。
禾元生物还不断炒作期所谓的“稻米造血”在成本上具有优势,这完全也是在挑战公众的智商。“稻米造血”后,价格会是多少?——在禾元生物自己的宣称里,每克有效成分预计开价38元;在相关新闻里,其还将每瓶10克有效成分的注射液按超过400元计价来谈论利润。这些价格在现存同类产品的 365到500元一瓶的价格区间范围内。
实际上,从2021年到2024年,禾元生物亏损约超过6.67亿元。一些投资人质疑2024年就搞年产1200万支注射液的生产线是否严重超出必要。
此外,与传统血源白蛋白和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相比,植物源蛋白在成本控制和市场接受度上尚未形成明显优势。人血清白蛋白作为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血液制品,目前,市场主要由血源白蛋白和重组白蛋白占据。
未来,禾元生物的HY1001若成功获批的话,想在市场上立足,需在价格、质量和推广上具备显著竞争力。然而,现有市场已被国内外大型药企占据,禾元生物缺乏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其产品推广面临巨大挑战。加之全球血液制品市场增长放缓,供需关系趋于平衡,HY1001的商业化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禾元生物在招股书中盈利预测过于乐观,完全不是一家从事转基因领域的所谓科技公司,应该有的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和精神。公司称,有望在2027年实现盈利。然而,这一预测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撑。根据公开信息,禾元生物在2021年至2024年连年巨亏,且报告期内无任何商业化收入。 在核心产品尚未进入市场、临床试验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如此乐观的盈利预测是否合理?
实际上,禾元生物做出超级乐观的预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在此前回复监管的函件中,公司原本计划在2024年第三季度开展的HY1002 项目 III 期临床试验,如今被推迟到2025年中,并期望在2026年完成 III期临床试验,远低于此前的乐观预期。
5年巨亏6.67亿元 缺乏成本优势 核心技术人员“跑路”
作为一家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禾元生物选择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IPO。然而,其持续亏损的财务状况和紧张的现金流状况无疑为IPO增添了风险。
持续亏损导致禾元生物的现金流状况堪忧。根据公开信息,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10多年为负数,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维持运营。 IPO募资中的一部分被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显示出公司对短期资金需求的迫切性。然而,若HY1001的商业化进程受阻,公司的资金链将面临更大压力。尤其在当前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估值趋于谨慎的背景下,禾元生物的融资能力可能进一步受限。
禾元生物的“稻米造血”技术被数十年如一日的宣传为革命性创新,但其技术根基却面临专利侵权的法律风险,这为其IPO蒙上了一层阴影。
禾元生物实际控制人杨代常在入职武汉大学之前的1999年3月至2005年4月,在 美国Ventria Bioscience 公司任职,其核心技术与该公司的专利技术存在关联。2020年 12月,Ventria Bioscience 以禾元生物的产品侵犯相关专利为由,向禾元生物提起调查,并于次年在堪萨斯州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
上述调查于2022年 9月终裁,对禾元生物未经授权的侵权产品发布有限排除令,禾元生物聚合体含量低于2%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将不得在美国销售。随后双方陷入诉讼战,2024年3月,禾元生物在美国提起诉讼,指控Ventria Bioscience侵犯禾元生物多项美国专利,并要求其支付利润损失、赔偿金、利息和维权支出等。2024年5月,Ventria Bioscience对禾元生物的起诉进行应诉并提起反诉。
尽管禾元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已采取措施应对相关诉讼,但案件的最终结果仍未明朗。如果专利纠纷导致技术使用受限或高额赔偿,将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财务状况造成严重冲击。
专利纠纷不仅涉及法律风险,还引发了市场对禾元生物技术来源透明性的质疑。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禾元生物在技术专利的自主性上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削弱投资者对其技术壁垒的信心,进而影响其估值和市场表现。
实际上,除了其HY1001产品的上市和商业化进程以及HY1002、HY1003项目的研发进展是否能如预期外,禾元生物内部管理层如何避免进一步“动荡”,也让人颇感隐忧。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也就是禾元生物IPO正“白热化”的关键时期,其副总经理和一位核心技术人员双双离职。具体而言,2024年3月,禾元生物核心技术人员余文卉离职,半年后,公司副总刘利也离职而去。
顺便说一下,禾元生物的IPO保荐机构是海通证券,而后者在去年曾曝出投行负责人“叛逃”,最终遭遇“红色通缉”被抓回来的丑闻。
海通证券保荐的水平有多差,外界也都有所耳闻。实际上,根据公开信息,禾元生物成立初期,部分股东通过他人代持股份,其中包括武汉大学任职人员和国企干部。 虽然公司表示已清理代持关系,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引发了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关注。股权代持可能涉及利益输送或隐性关联交易证券股票怎么样,增加了公司治理的不透明性。
上一篇:靠谱配资平台 经观头条|00后在养老院,像哄孩子一样哄老人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股票融资业务_炒股融资门槛_股票融资比例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